重写定制镜像章节

由于定制镜像是 Docker 使用环境的重中之重,因此将原来的 `image/create.md` 扩展为4篇:`image/commit.md`, `image/build.md`, `image/dockerfile/*`, `image/other.md`。其中 `dockerfile` 进一步扩展,包括大部分指令详解。

由于 `image/dockerfile/*` 已经涵盖了 `dockefile/*` 的内容,并且增加了很多。因此去掉了原有的 `dockerfile/` 章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相当于是将后续 `dockerfile` 章节前移。
Dockerfile 是镜像构建必须掌握的技能,在介绍镜像定制的时候,就应该将其详细讲解。

将 `image/save_load.md` 合并到 `image/other.md` 并重写。docker import, export, save, load 是不常使用的命令,他们是早期 Docker 生态环境不完善的时候留下来的东西,现在已经不推荐使用,因此将这些方法合并到一篇里作为了解即可。

Signed-off-by: Tao Wang <twang2218@gmail.com>
pull/128/head
Tao Wang 2016-11-26 05:02:43 +11:00
parent 5cd720a388
commit 5aec4fae19
25 changed files with 931 additions and 392 deletions

View File

@ -14,9 +14,24 @@
* [macOS](install/mac.md)
* [镜像](image/README.md)
* [获取镜像](image/pull.md)
* [列出](image/list.md)
* [创建](image/create.md)
* [存出和载入](image/save_load.md)
* [列出镜像](image/list.md)
* [利用 commit 理解镜像构成](image/commit.md)
* [使用 Dockerfile 定制镜像](image/build.md)
* [Dockerfile 指令详解](image/dockerfile/README.md)
* [COPY 复制文件](image/dockerfile/copy.md)
* [ADD 更高级的复制文件](image/dockerfile/add.md)
* [CMD 容器启动命令](image/dockerfile/cmd.md)
* [ENTRYPOINT 入口点](image/dockerfile/entrypoint.md)
* [ENV 设置环境变量](image/dockerfile/env.md)
* [ARG 构建参数](image/dockerfile/arg.md)
* [VOLUME 定义匿名卷](image/dockerfile/volume.md)
* [EXPOSE 暴露端口](image/dockerfile/expose.md)
* [WORKDIR 指定工作目录](image/dockerfile/workdir.md)
* [USER 指定当前用户](image/dockerfile/user.md)
* [HEALTHCHECK 健康检查](image/dockerfile/healthcheck.md)
* [ONBUILD 为他人作嫁衣裳](image/dockerfile/onbuild.md)
* [参考文档](image/dockerfile/references.md)
* [其它制作镜像的方式](image/other.md)
* [移除](image/rmi.md)
* [镜像加速器](image/mirror.md)
* [实现原理](image/internal.md)
@ -60,10 +75,6 @@
* [内核能力机制](security/kernel_capability.md)
* [其它安全特性](security/other_feature.md)
* [总结](security/summary.md)
* [Dockerfile](dockerfile/README.md)
* [基本结构](dockerfile/basic_structure.md)
* [指令](dockerfile/instructions.md)
* [创建镜像](dockerfile/build_image.md)
* [底层实现](underly/README.md)
* [基本架构](underly/arch.md)
* [命名空间](underly/namespace.md)
@ -121,4 +132,3 @@
* [WordPress](appendix_repo/wordpress.md)
* [Node.js](appendix_repo/nodejs.md)
* [附录三:有用的资源](appendix_resources/README.md)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77 KiB

View File

@ -1,3 +0,0 @@
# Dockerfile
使用 Dockerfile 可以允许用户创建自定义的镜像。

View File

@ -1,76 +0,0 @@
## 基本结构
Dockerfile 由一行行命令语句组成,并且支持以 `#` 开头的注释行。
一般的Dockerfile 分为四部分:基础镜像信息、维护者信息、镜像操作指令和容器启动时执行指令。
例如
```
# This dockerfile uses the ubuntu image
# VERSION 2 - EDITION 1
# Author: docker_user
# Command format: Instruction [arguments / command] ..
# Base image to use, this must be set as the first line
FROM ubuntu
# Maintainer: docker_user <docker_user at email.com> (@docker_user)
MAINTAINER docker_user docker_user@email.com
# Commands to update the image
RUN echo "deb http://archive.ubuntu.com/ubuntu/ raring main universe" >> /etc/apt/sources.list
RUN apt-get update && apt-get install -y nginx
RUN echo "\ndaemon off;" >> /etc/nginx/nginx.conf
# Commands when creating a new container
CMD /usr/sbin/nginx
```
其中,一开始必须指明所基于的镜像名称,接下来推荐说明维护者信息。
后面则是镜像操作指令,例如 `RUN` 指令,`RUN` 指令将对镜像执行跟随的命令。每运行一条 `RUN` 指令,镜像添加新的一层,并提交。
最后是 `CMD` 指令,来指定运行容器时的操作命令。
下面是一个更复杂的例子
```
# Nginx
#
# VERSION 0.0.1
FROM ubuntu
MAINTAINER Victor Vieux <victor@docker.com>
RUN apt-get update && apt-get install -y inotify-tools nginx apache2 openssh-server
# Firefox over VNC
#
# VERSION 0.3
FROM ubuntu
# Install vnc, xvfb in order to create a 'fake' display and firefox
RUN apt-get update && apt-get install -y x11vnc xvfb firefox
RUN mkdir /.vnc
# Setup a password
RUN x11vnc -storepasswd 1234 ~/.vnc/passwd
# Autostart firefox (might not be the best way, but it does the trick)
RUN bash -c 'echo "firefox" >> /.bashrc'
EXPOSE 5900
CMD ["x11vnc", "-forever", "-usepw", "-create"]
# Multiple images example
#
# VERSION 0.1
FROM ubuntu
RUN echo foo > bar
# Will output something like ===> 907ad6c2736f
FROM ubuntu
RUN echo moo > oink
# Will output something like ===> 695d7793cbe4
# You᾿ll now have two images, 907ad6c2736f with /bar, and 695d7793cbe4 with
# /oink.
```

View File

@ -1,9 +0,0 @@
## 创建镜像
编写完成 Dockerfile 之后,可以通过 `docker build` 命令来创建镜像。
基本的格式为 `docker build [选项] 路径`,该命令将读取指定路径下(包括子目录)的 Dockerfile并将该路径下所有内容发送给 Docker 服务端,由服务端来创建镜像。因此一般建议放置 Dockerfile 的目录为空目录。也可以通过 `.dockerignore` 文件(每一行添加一条匹配模式)来让 Docker 忽略路径下的目录和文件。
要指定镜像的标签信息,可以通过 `-t` 选项,例如
```
$ sudo docker build -t myrepo/myapp /tmp/test1/
```

View File

@ -1,118 +0,0 @@
## 指令
指令的一般格式为 `INSTRUCTION arguments`,指令包括 `FROM`、`MAINTAINER`、`RUN` 等。
### FROM
格式为 `FROM <image>`或`FROM <image>:<tag>`。
第一条指令必须为 `FROM` 指令。并且如果在同一个Dockerfile中创建多个镜像时可以使用多个 `FROM` 指令(每个镜像一次)。
### MAINTAINER
格式为 `MAINTAINER <name>`,指定维护者信息。
### RUN
格式为 `RUN <command>``RUN ["executable", "param1", "param2"]`
前者将在 shell 终端中运行命令,即 `/bin/sh -c`;后者则使用 `exec` 执行。指定使用其它终端可以通过第二种方式实现,例如 `RUN ["/bin/bash", "-c", "echo hello"]`
每条 `RUN` 指令将在当前镜像基础上执行指定命令,并提交为新的镜像。当命令较长时可以使用 `\` 来换行。
### CMD
支持三种格式
* `CMD ["executable","param1","param2"]` 使用 `exec` 执行,推荐方式;
* `CMD command param1 param2``/bin/sh` 中执行,提供给需要交互的应用;
* `CMD ["param1","param2"]` 提供给 `ENTRYPOINT` 的默认参数;
指定启动容器时执行的命令,每个 Dockerfile 只能有一条 `CMD` 命令。如果指定了多条命令,只有最后一条会被执行。
如果用户启动容器时候指定了运行的命令,则会覆盖掉 `CMD` 指定的命令。
### EXPOSE
格式为 `EXPOSE <port> [<port>...]`
告诉 Docker 服务端容器暴露的端口号,供互联系统使用。在启动容器时需要通过 -PDocker 主机会自动分配一个端口转发到指定的端口。
### ENV
格式为 `ENV <key> <value>`
指定一个环境变量,会被后续 `RUN` 指令使用,并在容器运行时保持。
例如
```
ENV PG_MAJOR 9.3
ENV PG_VERSION 9.3.4
RUN curl -SL http://example.com/postgres-$PG_VERSION.tar.xz | tar -xJC /usr/src/postgress &&
ENV PATH /usr/local/postgres-$PG_MAJOR/bin:$PATH
```
### ADD
格式为 `ADD <src> <dest>`
该命令将复制指定的 `<src>` 到容器中的 `<dest>`
其中 `<src>` 可以是Dockerfile所在目录的一个相对路径也可以是一个 URL还可以是一个 tar 文件(自动解压为目录)。
### COPY
格式为 `COPY <src> <dest>`
复制本地主机的 `<src>`(为 Dockerfile 所在目录的相对路径)到容器中的 `<dest>`
当使用本地目录为源目录时,推荐使用 `COPY`
### ENTRYPOINT
两种格式:
* `ENTRYPOINT ["executable", "param1", "param2"]`
* `ENTRYPOINT command param1 param2`shell中执行
配置容器启动后执行的命令,并且不可被 `docker run` 提供的参数覆盖。
每个 Dockerfile 中只能有一个 `ENTRYPOINT`,当指定多个时,只有最后一个起效。
### VOLUME
格式为 `VOLUME ["/data"]`
创建一个可以从本地主机或其他容器挂载的挂载点,一般用来存放数据库和需要保持的数据等。
### USER
格式为 `USER daemon`
指定运行容器时的用户名或 UID后续的 `RUN` 也会使用指定用户。
当服务不需要管理员权限时,可以通过该命令指定运行用户。并且可以在之前创建所需要的用户,例如:`RUN groupadd -r postgres && useradd -r -g postgres postgres`。要临时获取管理员权限可以使用 `gosu`,而不推荐 `sudo`
### WORKDIR
格式为 `WORKDIR /path/to/workdir`
为后续的 `RUN`、`CMD`、`ENTRYPOINT` 指令配置工作目录。
可以使用多个 `WORKDIR` 指令,后续命令如果参数是相对路径,则会基于之前命令指定的路径。例如
```
WORKDIR /a
WORKDIR b
WORKDIR c
RUN pwd
```
则最终路径为 `/a/b/c`
### ONBUILD
格式为 `ONBUILD [INSTRUCTION]`
配置当所创建的镜像作为其它新创建镜像的基础镜像时,所执行的操作指令。
例如Dockerfile 使用如下的内容创建了镜像 `image-A`
```
[...]
ONBUILD ADD . /app/src
ONBUILD RUN /usr/local/bin/python-build --dir /app/src
[...]
```
如果基于 image-A 创建新的镜像时新的Dockerfile中使用 `FROM image-A`指定基础镜像时,会自动执行 `ONBUILD` 指令内容,等价于在后面添加了两条指令。
```
FROM image-A
#Automatically run the following
ADD . /app/src
RUN /usr/local/bin/python-build --dir /app/src
```
使用 `ONBUILD` 指令的镜像,推荐在标签中注明,例如 `ruby:1.9-onbuild`

222
image/build.md Normal file
View File

@ -0,0 +1,222 @@
## 使用 Dockerfile 定制镜像
从刚才的 `docker commit` 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镜像的定制实际上就是定制每一层所添加的配置、文件。如果我们可以把每一层修改、安装、构建、操作的命令都写入一个脚本,用这个脚本来构建、定制镜像,那么之前提及的无法重复的问题、镜像构建透明性的问题、体积的问题就都会解决。这个脚本就是 Dockerfile。
Dockerfile 是一个文本文件,其内包含了一条条的**指令(Instruction)**,每一条指令构建一层,因此每一条指令的内容,就是描述该层应当如何构建。
还以之前定制 `nginx` 镜像为例,这次我们使用 Dockerfile 来定制。
在一个空白目录中,建立一个文本文件,并命名为 `Dockerfile`
```bash
$ mkdir mynginx
$ cd mynginx
$ touch Dockerfile
```
其内容为:
```Dockerfile
FROM nginx
RUN echo '<h1>Hello, Docker!</h1>' > /usr/share/nginx/html/index.html
```
这个 Dockerfile 很简单,一共就两行。涉及到了两条指令,`FROM` 和 `RUN`
### FROM 指定基础镜像
所谓定制镜像,那一定是以一个镜像为基础,在其上进行定制。就像我们之前运行了一个 `nginx` 镜像的容器,再进行修改一样,基础镜像是必须指定的。而 `FROM` 就是指定**基础镜像**,因此一个 `Dockerfile``FROM` 是必备的指令,并且必须是第一条指令。
在 Docker Hub (<https://hub.docker.com/explore/>) 上有非常多的高质量的官方镜像,
有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的服务类的镜像,如 [`nginx`](https://hub.docker.com/_/nginx/)、[`redis`](https://hub.docker.com/_/redis/)、[`mongo`](https://hub.docker.com/_/mongo/)、[`mysql`](https://hub.docker.com/_/mongo/)、[`httpd`](https://hub.docker.com/_/httpd/)、[`php`](https://hub.docker.com/_/php/)、[`tomcat`](https://hub.docker.com/_/tomcat/) 等;
也有一些方便开发、构建、运行各种语言应用的镜像,如 [`node`](https://hub.docker.com/_/node/)、[`openjdk`](https://hub.docker.com/_/openjdk/)、[`python`](https://hub.docker.com/_/python/)、[`ruby`](https://hub.docker.com/_/ruby/)、[`golang`](https://hub.docker.com/_/golang/) 等。
可以在其中寻找一个最符合我们最终目标的镜像为基础镜像进行定制。
如果没有找到对应服务的镜像,官方镜像中还提供了一些更为基础的操作系统镜像,如 [`ubuntu`](https://hub.docker.com/_/ubuntu/)、[`debian`](https://hub.docker.com/_/debian/)、[`centos`](https://hub.docker.com/_/centos/)、[`fedora`](https://hub.docker.com/_/fedora/)、[`alpine`](https://hub.docker.com/_/alpine/) 等,这些操作系统的软件库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扩展空间。
除了选择现有镜像为基础镜像外Docker 还存在一个特殊的镜像,名为 `scratch`。这个镜像是虚拟的概念,并不实际存在,它表示一个空白的镜像。
```Dockerfile
FROM scratch
...
```
如果你以 `scratch` 为基础镜像的话,意味着你不以任何镜像为基础,接下来所写的指令将作为镜像第一层开始存在。
不以任何系统为基础,直接将可执行文件复制进镜像的做法并不罕见,比如 [`swarm`](https://hub.docker.com/_/swarm/)、[`coreos/etcd`](https://quay.io/repository/coreos/etcd)。对于 Linux 下静态编译的程序来说,并不需要有操作系统提供运行时支持,所需的一切库都已经在可执行文件里了,因此直接 `FROM scratch` 会让镜像体积更加小巧。使用 [Go 语言](https://golang.org/) 开发的应用很多会使用这种方式来制作镜像,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认为 Go 是特别适合容器微服务架构的语言的原因之一。
### RUN 执行命令
`RUN` 指令是用来执行命令行命令的。由于命令行的强大能力,`RUN` 指令在定制镜像时是最常用的指令之一。其格式有两种:
* *shell* 格式:`RUN <命令>`,就像直接在命令行中输入的命令一样。刚才写的 Dockrfile 中的 `RUN` 指令就是这种格式。
```Dockerfile
RUN echo '<h1>Hello, Docker!</h1>' > /usr/share/nginx/html/index.html
```
* *exec* 格式:`RUN ["可执行文件", "参数1", "参数2"]`,这更像是函数调用中的格式。
既然 `RUN` 就像 Shell 脚本一样可以执行命令,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像 Shell 脚本一样把每个命令对应一个 RUN 呢?比如这样:
```Dockerfile
FROM debian:jessie
RUN apt-get update
RUN apt-get install -y gcc libc6-dev make
RUN wget -O redis.tar.gz "http://download.redis.io/releases/redis-3.2.5.tar.gz"
RUN mkdir -p /usr/src/redis
RUN tar -xzf redis.tar.gz -C /usr/src/redis --strip-components=1
RUN make -C /usr/src/redis
RUN make -C /usr/src/redis install
```
之前说过Dockerfile 中每一个指令都会建立一层,`RUN` 也不例外。每一个 `RUN` 的行为,就和刚才我们手工建立镜像的过程一样:新建立一层,在其上执行这些命令,执行结束后,`commit` 这一层的修改,构成新的镜像。
而上面的这种写法,创建了 7 层镜像。这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而且很多运行时不需要的东西,都被装进了镜像里,比如编译环境、更新的软件包等等。结果就是产生非常臃肿、非常多层的镜像,不仅仅增加了构建部署的时间,也很容易出错。
这是很多初学 Docker 的人常犯的一个错误。
*Union FS 是有最大层数限制的,比如 AUFS曾经是最大不得超过 42 层,现在是不得超过 127 层。*
上面的 `Dockerfile`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这样:
```Dockerfile
FROM debian:jessie
RUN buildDeps='gcc libc6-dev make' \
&& apt-get update \
&& apt-get install -y $buildDeps \
&& wget -O redis.tar.gz "http://download.redis.io/releases/redis-3.2.5.tar.gz" \
&& mkdir -p /usr/src/redis \
&& tar -xzf redis.tar.gz -C /usr/src/redis --strip-components=1 \
&& make -C /usr/src/redis \
&& make -C /usr/src/redis install \
&& rm -rf /var/lib/apt/lists/* \
&& rm redis.tar.gz \
&& rm -r /usr/src/redis \
&& apt-get purge -y --auto-remove $buildDeps
```
首先,之前所有的命令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编译、安装 redis 可执行文件。因此没有必要建立很多层,这只是一层的事情。因此,这里没有使用很多个 `RUN` 对一一对应不同的命令,而是仅仅使用一个 `RUN` 指令,并使用 `&&` 将各个所需命令串联起来。将之前的 7 层,简化为了 1 层。在撰写 Dockerfile 的时候,要经常提醒自己,这并不是在写 Shell 脚本,而是在定义每一层该如何构建。
并且这里为了格式化还进行了换行。Dockerfile 支持 Shell 类的行尾添加 `\` 的命令换行方式,以及行首 `#` 进行注释的格式。良好的格式,比如换行、缩进、注释等,会让维护、排障更为容易,这是一个比较好的习惯。
此外,还可以看到这一组命令的最后添加了清理工作的命令,删除了为了编译构建所需要的软件,清理了所有下载、展开的文件,并且还清理了 `apt` 缓存文件。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我们之前说过,镜像是多层存储,每一层的东西并不会在下一层被删除,会一直跟随着镜像。因此镜像构建时,一定要确保每一层只添加真正需要添加的东西,任何无关的东西都应该清理掉。
很多人初学 Docker 制作出了很臃肿的镜像的原因之一,就是忘记了每一层构建的最后一定要清理掉无关文件。
### 构建镜像
好了,让我们再回到之前定制的 nginx 镜像的 Dockerfile 来。现在我们明白了这个 Dockerfile 的内容,那么让我们来构建这个镜像吧。
`Dockerfile` 文件所在目录执行:
```bash
$ docker build -t nginx:v3 .
Sending build context to Docker daemon 2.048 kB
Step 1 : FROM nginx
---> e43d811ce2f4
Step 2 : RUN echo '<h1>Hello, Docker!</h1>' > /usr/share/nginx/html/index.html
---> Running in 9cdc27646c7b
---> 44aa4490ce2c
Removing intermediate container 9cdc27646c7b
Successfully built 44aa4490ce2c
```
从命令的输出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镜像的构建过程。在 `Step 2` 中,如同我们之前所说的那样,`RUN` 指令启动了一个容器 `9cdc27646c7b`,执行了所要求的命令,并最后提交了这一层 `44aa4490ce2c`,随后删除了所用到的这个容器 `9cdc27646c7b`
这里我们使用了 `docker build` 命令进行镜像构建。其格式为:
```bash
docker build [选项] <上下文路径/URL/->
```
在这里我们指定了最终镜像的名称 `-t nginx:v3`,构建成功后,我们可以像之前运行 `nginx:v2` 那样来运行这个镜像,其结果会和 `nginx:v2` 一样。
### 镜像构建上下文Context
如果注意,会看到 `docker build` 命令最后有一个 `.`。`.` 表示当前目录,而 `Dockerfile` 就在当前目录,因此不少初学者以为这个路径是在指定 `Dockerfile` 所在路径,这么理解其实是不准确的。如果对应上面的命令格式,你可能会发现,这是在指定**上下文路径**。那么什么是上下文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 `docker build` 的工作原理。Docker 在运行时分为 Docker 引擎也就是服务端守护进程和客户端工具。Docker 的引擎提供了一组 REST API被称为 [Docker Remote API](https://docs.docker.com/engine/reference/api/docker_remote_api/),而如 `docker` 命令这样的客户端工具,则是通过这组 API 与 Docker 引擎交互,从而完成各种功能。因此,虽然表面上我们好像是在本机执行各种 `docker` 功能但实际上一切都是使用的远程调用形式在服务端Docker 引擎)完成。也因为这种 C/S 设计,让我们操作远程服务器的 Docker 引擎变得轻而易举。
当我们进行镜像构建的时候,并非所有定制都会通过 `RUN` 指令完成,经常会需要将一些本地文件复制进镜像,比如通过 `COPY` 指令、`ADD` 指令等。而 `docker build` 命令构建镜像,其实并非在本地构建,而是在服务端,也就是 Docker 引擎中构建的。那么在这种客户端/服务端的架构中,如何才能让服务端获得本地文件呢?
这就引入了上下文的概念。当构建的时候,用户会指定构建镜像上下文的路径,`docker build` 命令得知这个路径后,会将路径下的所有内容打包,然后上传给 Docker 引擎。这样 Docker 引擎收到这个上下文包后,展开就会获得构建镜像所需的一切文件。
如果在 `Dockerfile` 中这么写:
```Dockerfile
COPY ./package.json /app/
```
这并不是要复制执行 `docker build` 命令所在的目录下的 `package.json`,也不是复制 `Dockerfile` 所在目录下的 `package.json`,而是复制 **上下文context** 目录下的 `package.json`
因此,`COPY` 这类指令中的源文件的路径都是*相对路径*。这也是初学者经常会问的为什么 `COPY ../package.json /app` 或者 `COPY /opt/xxxx /app` 无法工作的原因因为这些路径已经超出了上下文的范围Docker 引擎无法获得这些位置的文件。如果真的需要那些文件,应该将它们复制到上下文目录中去。
现在就可以理解刚才的命令 `docker build -t nginx:v3 .` 中的这个 `.`,实际上是在指定上下文的目录,`docker build` 命令会将该目录下的内容打包交给 Docker 引擎以帮助构建镜像。
如果观察 `docker build` 输出,我们其实已经看到了这个发送上下文的过程:
```bash
$ docker build -t nginx:v3 .
Sending build context to Docker daemon 2.048 kB
...
```
理解构建上下文对于镜像构建是很重要的,避免犯一些不应该的错误。比如有些初学者在发现 `COPY /opt/xxxx /app` 不工作后,于是干脆将 `Dockerfile` 放到了硬盘根目录去构建,结果发现 `docker build` 执行后,在发送一个几十 GB 的东西,极为缓慢而且很容易构建失败。那是因为这种做法是在让 `docker build` 打包整个硬盘,这显然是使用错误。
一般来说,应该会将 `Dockerfile` 至于一个空目录下,或者项目根目录下。如果该目录下没有所需文件,那么应该把所需文件复制一份过来。如果目录下有些东西确实不希望构建时传给 Docker 引擎,那么可以用 `.gitignore` 一样的语法写一个 `.dockerignore`,该文件是用于剔除不需要作为上下文传递给 Docker 引擎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误以为 `.` 是指定 `Dockerfile` 所在目录呢?这是因为在默认情况下,如果不额外指定 `Dockerfile` 的话,会将上下文目录下的名为 `Dockerfile` 的文件作为 Dockerfile。
这只是默认行为,实际上 `Dockerfile` 的文件名并不要求必须为 `Dockerfile`,而且并不要求必须位于上下文目录中,比如可以用 `-f ../Dockerfile.php` 参数指定某个文件作为 `Dockerfile`
当然,一般大家习惯性的会使用默认的文件名 `Dockerfile`,以及会将其置于镜像构建上下文目录中。
### 其它 `docker build` 的用法
#### 直接用 Git repo 进行构建
或许你已经注意到了,`docker build` 还支持从 URL 构建,比如可以直接从 Git repo 中构建:
```bash
$ docker build https://github.com/twang2218/gitlab-ce-zh.git#:8.14
docker build https://github.com/twang2218/gitlab-ce-zh.git\#:8.14
Sending build context to Docker daemon 2.048 kB
Step 1 : FROM gitlab/gitlab-ce:8.14.0-ce.0
8.14.0-ce.0: Pulling from gitlab/gitlab-ce
aed15891ba52: Already exists
773ae8583d14: Already exists
...
```
这行命令指定了构建所需的 Git repo并且指定默认的 `master` 分支,构建目录为 `/8.14/`,然后 Docker 就会自己去 `git clone` 这个项目、切换到指定分支、并进入到指定目录后开始构建。
#### 用给定的 tar 压缩包构建
```bash
$ docker build http://server/context.tar.gz
```
如果所给出的 URL 不是个 Git repo而是个 `tar` 压缩包,那么 Docker 引擎会下载这个包,并自动解压缩,以其作为上下文,开始构建。
#### 从标准输入中读取 Dockerfile 进行构建
```bash
docker build - < Dockerfile
```
```bash
cat Dockerfile | docker build -
```
如果标准输入传入的是文本文件,则将其视为 `Dockerfile`,并开始构建。这种形式由于直接从标准输入中读取 Dockerfile 的内容,它没有上下文,因此不可以像其他方法那样可以将本地文件 `COPY` 进镜像之类的事情。
#### 从标准输入中读取上下文压缩包进行构建
```bash
$ docker build - < context.tar.gz
```
如果发现标准输入的文件格式是 `gzip`、`bzip2` 以及 `xz` 的话,将会使其为上下文压缩包,直接将其展开,将里面视为上下文,并开始构建。

128
image/commit.md Normal file
View File

@ -0,0 +1,128 @@
## 利用 commit 理解镜像构成
镜像是容器的基础,每次执行 `docker run` 的时候都会指定哪个镜像作为容器运行的基础。在之前的例子中,我们所使用的都是来自于 Docker Hub 的镜像。直接使用这些镜像是可以满足一定的需求,而当这些镜像无法直接满足需求时,我们就需要定制这些镜像。接下来的几节就将讲解如何定制镜像。
回顾一下之前我们学到的知识,镜像是多层存储,每一层是在前一层的基础上进行的修改;而容器同样也是多层存储,是在以镜像为基础层,在其基础上加一层作为容器运行时的存储层。
现在让我们以定制一个 Web 服务器为例子,来讲解镜像是如何构建的。
```bash
docker run --name webserver -d -p 80:80 nginx
```
这条命令会用 `nginx` 镜像启动一个容器,命名为 `webserver`,并且映射了 80 端口,这样我们可以用浏览器去访问这个 `nginx` 服务器。
如果是在 Linux 本机运行的 Docker或者如果使用的是 Docker for Mac、Docker for Windows那么可以直接访问<http://localhost>;如果使用的是 Docker Toolbox或者是在虚拟机、云服务器上安装的 Docker则需要将 `localhost` 换为虚拟机地址或者实际云服务器地址。
直接用浏览器访问的话,我们会看到默认的 Nginx 欢迎页面。
<img src="../../_images/install-mac-example-nginx.png" width="80%" >
现在,假设我们非常不喜欢这个欢迎页面,我们希望改成欢迎 Docker 的文字,我们可以使用 `docker exec` 命令进入容器,修改其内容。
```bash
$ docker exec -it webserver bash
root@3729b97e8226:/# echo '<h1>Hello, Docker!</h1>' > /usr/share/nginx/html/index.html
root@3729b97e8226:/# exit
exit
```
我们以交互式终端方式进入 `webserver` 容器,并执行了 `bash` 命令,也就是获得一个可操作的 Shell。
然后,我们用 `<h1>Hello, Docker!</h1>` 覆盖了 `/usr/share/nginx/html/index.html` 的内容。
现在我们再刷新浏览器的话,会发现内容被改变了。
<img src="../../_images/images-create-nginx-docker.png" width="80%" >
我们修改了容器的文件,也就是改动了容器的存储层。我们可以通过 `docker diff` 命令看到具体的改动。
```bash
$ docker diff webserver
C /root
A /root/.bash_history
C /run
C /usr
C /usr/share
C /usr/share/nginx
C /usr/share/nginx/html
C /usr/share/nginx/html/index.html
C /var
C /var/cache
C /var/cache/nginx
A /var/cache/nginx/client_temp
A /var/cache/nginx/fastcgi_temp
A /var/cache/nginx/proxy_temp
A /var/cache/nginx/scgi_temp
A /var/cache/nginx/uwsgi_temp
```
现在我们定制好了变化,我们希望能将其保存下来形成镜像。
要知道,当我们运行一个容器的时候(如果不使用卷的话),我们做的任何文件修改都会被记录于容器存储层里。而 Docker 提供了一个 `docker commit` 命令,可以将容器的存储层保存下来成为镜像。换句话说,就是在原有镜像的基础上,再叠加上容器的存储层,并构成新的镜像。以后我们运行这个新镜像的时候,就会拥有原有容器最后的文件变化。
`docker commit` 的语法格式为:
```bash
docker commit [选项] <容器ID或容器名> [<仓库名>[:<标签>]]
```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命令将容器保存为镜像:
```bash
$ docker commit \
--author "Tao Wang <twang2218@gmail.com>" \
--message "修改了默认网页" \
webserver \
nginx:v2
sha256:07e33465974800ce65751acc279adc6ed2dc5ed4e0838f8b86f0c87aa1795214
```
其中 `--author` 是指定修改的作者,而 `--message` 则是记录本次修改的内容。这点和 `git` 版本控制相似,不过这里这些信息可以省略留空。
我们可以在 `docker images` 中看到这个新定制的镜像:
```bash
$ docker images nginx
REPOSITORY TAG IMAGE ID CREATED SIZE
nginx v2 07e334659748 9 seconds ago 181.5 MB
nginx 1.11 05a60462f8ba 12 days ago 181.5 MB
nginx latest e43d811ce2f4 4 weeks ago 181.5 MB```
我们还可以用 `docker history` 具体查看镜像内的历史记录,如果比较 `nginx:latest` 的历史记录,我们会发现新增了我们刚刚提交的这一层。
```bash
$ docker history nginx:v2
IMAGE CREATED CREATED BY SIZE COMMENT
07e334659748 54 seconds ago nginx -g daemon off; 95 B 修改了默认网页
e43d811ce2f4 4 weeks ago /bin/sh -c #(nop) CMD ["nginx" "-g" "daemon 0 B
<missing> 4 weeks ago /bin/sh -c #(nop) EXPOSE 443/tcp 80/tcp 0 B
<missing> 4 weeks ago /bin/sh -c ln -sf /dev/stdout /var/log/nginx/ 22 B
<missing> 4 weeks ago /bin/sh -c apt-key adv --keyserver hkp://pgp. 58.46 MB
<missing> 4 weeks ago /bin/sh -c #(nop) ENV NGINX_VERSION=1.11.5-1 0 B
<missing> 4 weeks ago /bin/sh -c #(nop) MAINTAINER NGINX Docker Ma 0 B
<missing> 4 weeks ago /bin/sh -c #(nop) CMD ["/bin/bash"] 0 B
<missing> 4 weeks ago /bin/sh -c #(nop) ADD file:23aa4f893e3288698c 123 MB
```
新的镜像定制好后,我们可以来运行这个镜像。
```bash
docker run --name web2 -d -p 81:80 nginx:v2
```
这里我们命名为新的服务为 `web2`,并且映射到 `81` 端口。如果是 Docker for Mac/Windows 或 Linux 桌面的话,我们就可以直接访问 <http://localhost:81> 看到结果,其内容应该和之前修改后的 `webserver` 一样。
至此,我们第一次完成了定制镜像,使用的是 `docker commit` 命令,手动操作给旧的镜像添加了新的一层,形成新的镜像,对镜像多层存储应该有了更直观的感觉。
### 慎用 `docker commit`
使用 `docker commit` 命令虽然可以比较直观的帮助理解镜像分层存储的概念,但是实际环境中并不会这样使用。
首先,如果仔细观察之前的 `docker diff webserver` 的结果,你会发现除了真正想要修改的 `/usr/share/nginx/html/index.html` 文件外,由于命令的执行,还有很多文件被改动或添加了。这还仅仅是最简单的操作,如果是安装软件包、编译构建,那会有大量的无关内容被添加进来,如果不小心清理,将会导致镜像极为臃肿。
此外,使用 `docker commit` 意味着所有对镜像的操作都是黑箱操作,生成的镜像也被称为**黑箱镜像**,换句话说,就是除了制作镜像的人知道执行过什么命令、怎么生成的镜像,别人根本无从得知。而且,即使是这个制作镜像的人,过一段时间后也无法记清具体在操作的。虽然 `docker diff` 或许可以告诉得到一些线索,但是远远不到可以确保生成一致镜像的地步。这种黑箱镜像的维护工作是非常痛苦的。
而且,回顾之前提及的镜像所使用的分层存储的概念,除当前层外,之前的每一层都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换句话说,任何修改的结果仅仅是在当前层进行标记、添加、修改,而不会改动上一层。如果使用 `docker commit` 制作镜像,以及后期修改的话,每一次修改都会让镜像更加臃肿一次,所删除的上一层的东西并不会丢失,会一直如影随形的跟着这个镜像,即使根本无法访问到™。这会让镜像更加臃肿。
`docker commit` 命令除了学习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应用场合,比如被入侵后保存现场等。但是,不要使用 `docker commit` 定制镜像,定制行为应该使用 `Dockerfile` 来完成。下面的章节我们就来讲述一下如何使用 `Dockerfile` 定制镜像。

View File

@ -1,156 +0,0 @@
##创建镜像
创建镜像有很多方法,用户可以从 Docker Hub 获取已有镜像并更新,也可以利用本地文件系统创建一个。
### 修改已有镜像
先使用下载的镜像启动容器。
```
$ sudo docker run -t -i training/sinatra /bin/bash
root@0b2616b0e5a8:/#
```
注意:记住容器的 ID稍后还会用到。
在容器中添加 json package(一个 ruby gem)。
```
root@0b2616b0e5a8:/# gem install json
```
当结束后,我们使用 exit 来退出,现在我们的容器已经被我们改变了,使用 `docker commit` 命令来提交更新后的副本。
```
$ sudo docker commit -m "Added json gem" -a "Docker Newbee" 0b2616b0e5a8 ouruser/sinatra:v2
4f177bd27a9ff0f6dc2a830403925b5360bfe0b93d476f7fc3231110e7f71b1c
```
其中,`-m` 来指定提交的说明信息,跟我们使用的版本控制工具一样;`-a` 可以指定更新的用户信息;之后是用来创建镜像的容器的 ID最后指定目标镜像的仓库名和 tag 信息。创建成功后会返回这个镜像的 ID 信息。
使用 `docker images` 来查看新创建的镜像。
```
$ sudo docker images
REPOSITORY TAG IMAGE ID CREATED VIRTUAL SIZE
training/sinatra latest 5bc342fa0b91 10 hours ago 446.7 MB
ouruser/sinatra v2 3c59e02ddd1a 10 hours ago 446.7 MB
ouruser/sinatra latest 5db5f8471261 10 hours ago 446.7 MB
```
之后,可以使用新的镜像来启动容器
```
$ sudo docker run -t -i ouruser/sinatra:v2 /bin/bash
root@78e82f680994:/#
```
###利用 Dockerfile 来创建镜像
使用 `docker commit` 来扩展一个镜像比较简单,但是不方便在一个团队中分享。我们可以使用 `docker build` 来创建一个新的镜像。为此,首先需要创建一个 Dockerfile包含一些如何创建镜像的指令。
新建一个目录和一个 Dockerfile
```
$ mkdir sinatra
$ cd sinatra
$ touch Dockerfile
```
Dockerfile 中每一条指令都创建镜像的一层,例如:
```
# This is a comment
FROM ubuntu:14.04
MAINTAINER Docker Newbee <newbee@docker.com>
RUN apt-get -qq update
RUN apt-get -qqy install ruby ruby-dev
RUN gem install sinatra
```
Dockerfile 基本的语法是
* 使用`#`来注释
* `FROM` 指令告诉 Docker 使用哪个镜像作为基础
* 接着是维护者的信息
* `RUN`开头的指令会在创建中运行,比如安装一个软件包,在这里使用 apt-get 来安装了一些软件
编写完成 Dockerfile 后可以使用 `docker build` 来生成镜像。
```
$ sudo docker build -t="ouruser/sinatra:v2" .
Uploading context 2.56 kB
Uploading context
Step 0 : FROM ubuntu:14.04
---> 99ec81b80c55
Step 1 : MAINTAINER Newbee <newbee@docker.com>
---> Running in 7c5664a8a0c1
---> 2fa8ca4e2a13
Removing intermediate container 7c5664a8a0c1
Step 2 : RUN apt-get -qq update
---> Running in b07cc3fb4256
---> 50d21070ec0c
Removing intermediate container b07cc3fb4256
Step 3 : RUN apt-get -qqy install ruby ruby-dev
---> Running in a5b038dd127e
Selecting previously unselected package libasan0:amd64.
(Reading database ... 11518 files and directories currently installed.)
Preparing to unpack .../libasan0_4.8.2-19ubuntu1_amd64.deb ...
Setting up ruby (1:1.9.3.4) ...
Setting up ruby1.9.1 (1.9.3.484-2ubuntu1) ...
Processing triggers for libc-bin (2.19-0ubuntu6) ...
---> 2acb20f17878
Removing intermediate container a5b038dd127e
Step 4 : RUN gem install sinatra
---> Running in 5e9d0065c1f7
. . .
Successfully installed rack-protection-1.5.3
Successfully installed sinatra-1.4.5
4 gems installed
---> 324104cde6ad
Removing intermediate container 5e9d0065c1f7
Successfully built 324104cde6ad
```
其中 `-t` 标记来添加 tag指定新的镜像的用户信息。
“.” 是 Dockerfile 所在的路径(当前目录),也可以替换为一个具体的 Dockerfile 的路径。
可以看到 build 进程在执行操作。它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上传这个 Dockerfile 内容,因为所有的操作都要依据 Dockerfile 来进行。
然后Dockfile 中的指令被一条一条的执行。每一步都创建了一个新的容器,在容器中执行指令并提交修改(就跟之前介绍过的 `docker commit` 一样)。当所有的指令都执行完毕之后,返回了最终的镜像 id。所有的中间步骤所产生的容器都被删除和清理了。
*注意一个镜像不能超过 127 层
此外,还可以利用 `ADD` 命令复制本地文件到镜像;用 `EXPOSE` 命令来向外部开放端口;用 `CMD` 命令来描述容器启动后运行的程序等。例如
```
# put my local web site in myApp folder to /var/www
ADD myApp /var/www
# expose httpd port
EXPOSE 80
# the command to run
CMD ["/usr/sbin/apachectl", "-D", "FOREGROUND"]
```
现在可以利用新创建的镜像来启动一个容器。
```
$ sudo docker run -t -i ouruser/sinatra:v2 /bin/bash
root@8196968dac35:/#
```
还可以用 `docker tag` 命令来修改镜像的标签。
```
$ sudo docker tag 5db5f8471261 ouruser/sinatra:devel
$ sudo docker images ouruser/sinatra
REPOSITORY TAG IMAGE ID CREATED VIRTUAL SIZE
ouruser/sinatra latest 5db5f8471261 11 hours ago 446.7 MB
ouruser/sinatra devel 5db5f8471261 11 hours ago 446.7 MB
ouruser/sinatra v2 5db5f8471261 11 hours ago 446.7 MB
```
*注:更多用法,请参考 [Dockerfile](../dockerfile/README.md) 章节。
### 从本地文件系统导入
要从本地文件系统导入一个镜像,可以使用 openvz容器虚拟化的先锋技术的模板来创建
openvz 的模板下载地址为 [templates](http://openvz.org/Download/templates/precreated) 。
比如,先下载了一个 ubuntu-14.04 的镜像,之后使用以下命令导入:
```
sudo cat ubuntu-14.04-x86_64-minimal.tar.gz |docker import - ubuntu:14.04
```
然后查看新导入的镜像。
```
docker images
REPOSITORY TAG IMAGE ID CREATED VIRTUAL SIZE
ubuntu 14.04 05ac7c0b9383 17 seconds ago 215.5 MB
```
###上传镜像
用户可以通过 `docker push` 命令,把自己创建的镜像上传到仓库中来共享。例如,用户在 Docker Hub 上完成注册后,可以推送自己的镜像到仓库中。
```
$ sudo docker push ouruser/sinatra
The push refers to a repository [ouruser/sinatra] (len: 1)
Sending image list
Pushing repository ouruser/sinatra (3 tags)
```

View File

@ -0,0 +1,3 @@
## Dockerfile 指令详解
我们已经介绍了 `FROM``RUN`,还提及了 `COPY`, `ADD`,其实 Dockerfile 功能很强大,它提供了十多个指令。这里我们继续讲解剩下的指令。

23
image/dockerfile/add.md Normal file
View File

@ -0,0 +1,23 @@
### ADD 更高级的复制文件
`ADD` 指令和 `COPY` 的格式和性质基本一致。但是在 `COPY` 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功能。
比如 `<源路径>` 可以是一个 `URL`这种情况下Docker 引擎会试图去下载这个链接的文件放到 `<目标路径>` 去。下载后的文件权限自动设置为 `600`,如果这并不是想要的权限,那么还需要增加额外的一层 `RUN` 进行权限调整,另外,如果下载的是个压缩包,需要解压缩,也一样还需要额外的一层 `RUN` 指令进行解压缩。所以不如直接使用 `RUN` 指令,然后使用 `wget` 或者 `curl` 工具下载,处理权限、解压缩、然后清理无用文件更合理。因此,这个功能其实并不实用,而且不推荐使用。
如果 `<源路径>` 为一个 `tar` 压缩文件的话,压缩格式为 `gzip`, `bzip2` 以及 `xz` 的情况下,`ADD` 指令将会自动解压缩这个压缩文件到 `<目标路径>` 去。
在某些情况下,这个自动解压缩的功能非常有用,比如官方镜像 `ubuntu` 中:
```Dockerfile
FROM scratch
ADD ubuntu-xenial-core-cloudimg-amd64-root.tar.gz /
...
```
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我们真的是希望复制个压缩文件进去,而不解压缩,这时就不可以使用 `ADD` 命令了。
在 Docker 官方的最佳实践文档中要求,尽可能的使用 `COPY`,因为 `COPY` 的语义很明确,就是复制文件而已,而 `ADD` 则包含了更复杂的功能,其行为也不一定很清晰。最适合使用 `ADD` 的场合,就是所提及的需要自动解压缩的场合。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ADD` 指令会令镜像构建缓存失效,从而可能会令镜像构建变得比较缓慢。
因此在 `COPY``ADD` 指令中选择的时候,可以遵循这样的原则,所有的文件复制均使用 `COPY` 指令,仅在需要自动解压缩的场合使用 `ADD`

7
image/dockerfile/arg.md Normal file
View File

@ -0,0 +1,7 @@
### ARG 构建参数
格式:`ARG <参数名>[=<默认值>]`
构建参数和 `ENV` 的效果一样,都是设置环境变量。所不同的是,`ARG` 所设置的构建环境的环境变量,在将来容器运行时是不会存在这些环境变量的。但是不要因此就是用 `ARG` 保存密码之类的信息,因为 `docker history` 还是可以看到所有值的。
`Dockerfile` 中的 `ARG` 指令是定义参数名称,以及定义其默认值。该默认值可以在构建命令 `docker build` 中用 `--build-arg <参数名>=<值>` 来覆盖。`--build-arg` 中的参数名,必须在 `Dockerfile` 中用 `ARG` 定义过了。如果对应参数并未定义,那么构建时将会得到报错。

49
image/dockerfile/cmd.md Normal file
View File

@ -0,0 +1,49 @@
### CMD 容器启动命令
`CMD` 指令的格式和 `RUN` 相似,也是两种格式:
* `shell` 格式:`CMD <命令>`
* `exec` 格式:`CMD ["可执行文件", "参数1", "参数2"...]`
* 参数列表格式:`CMD ["参数1", "参数2"...]`。在指定了 `ENTRYPOINT` 指令后,用 `CMD` 指定具体的参数。
之前介绍容器的时候曾经说过Docker 不是虚拟机,容器就是进程。既然是进程,那么在启动容器的时候,需要指定所运行的程序及参数。`CMD` 指令就是用于指定默认的容器主进程的启动命令的。
在运行时可以指定新的命令来替代镜像设置中的这个默认命令,比如,`ubuntu` 镜像默认的 `CMD``/bin/bash`,如果我们直接 `docker run -it ubuntu` 的话,会直接进入 `bash`。我们也可以在运行时指定运行别的命令,如 `docker run -it ubuntu cat /etc/os-release`。这就是用 `cat /etc/os-release` 命令替换了默认的 `/bin/bash` 命令了,输出了系统版本信息。
在指令格式上,一般推荐使用 `exec` 格式,这类格式在解析时会被解析为 JSON 数组,因此一定要使用双引号 `"`,而不要使用单引号。
如果使用 `shell` 格式的话,实际的命令会被包装为 `sh -c` 的参数的形式进行执行。比如:
```Dockerfile
CMD echo $HOME
```
在实际执行中,会将其变更为:
```Dockerfile
CMD [ "sh", "-c", "echo $HOME" ]
```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使用环境变量的原因,因为这些环境变量会被 shell 进行解析处理。
提到 `CMD` 就不得不提容器中应用在前台执行和后台执行的问题。这是初学者常出现的一个混淆。
Docker 不是虚拟机,容器中的应用都应该以前台执行,而不是像虚拟机、物理机里面那样,用 upstart/systemd 去启动后台服务,容器内没有后台服务的概念。
一些初学者将 `CMD` 写为:
```Dockerfile
CMD service nginx start
```
然后发现容器执行后就立即退出了。甚至在容器内去使用 `systemctl` 命令结果却发现根本执行不了。这就是因为没有搞明白前台、后台的概念,没有区分容器和虚拟机的差异,依旧在以传统虚拟机的角度去理解容器。
对于容器而言,其启动程序就是容器应用进程,容器就是为了主进程而存在的,主进程退出,容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而退出,其它辅助进程不是它需要关心的东西。
而使用 `service nginx start` 命令,则是希望 upstart 来以后台守护进程形式启动 `nginx` 服务。而刚才说了 `CMD service nginx start` 会被理解为 `CMD [ "sh", "-c", "service nginx start"]`,因此主进程实际上是 `sh`。那么当 `service nginx start` 命令结束后,`sh` 也就结束了,`sh` 作为主进程退出了,自然就会令容器退出。
正确的做法是直接执行 `nginx` 可执行文件,并且要求以前台形式运行。比如:
```Dockerfile
CMD ["nginx" "-g" "daemon off;"]
```

25
image/dockerfile/copy.md Normal file
View File

@ -0,0 +1,25 @@
### COPY 复制文件
格式:
* `COPY <源路径>... <目标路径>`
* `COPY ["<源路径1>",... "<目标路径>"]`
`RUN` 指令一样,也有两种格式,一种类似于命令行,一种类似于函数调用。
`COPY` 指令将从构建上下文目录中 `<源路径>` 的文件/目录复制到新的一层的镜像内的 `<目标路径>` 位置。比如:
```Dockerfile
COPY package.json /usr/src/app/
```
`<源路径>` 可以是多个,甚至可以是通配符,其通配符规则要满足 Go 的 [`filepath.Match`](https://golang.org/pkg/path/filepath/#Match) 规则,如:
```Dockerfile
COPY hom* /mydir/
COPY hom?.txt /mydir/
```
`<目标路径>` 可以是容器内的绝对路径,也可以是相对于工作目录的相对路径(工作目录可以用 `WORKDIR` 指令来指定)。目标路径不需要实现创建,如果目录不存在会在复制文件前先行创建缺失目录。
此外,还需要注意一点,使用 `COPY` 指令,源文件的各种元数据都会保留。比如读、写、执行权限、文件变更时间等。这个特性对于镜像定制很有用。特别是构建相关文件都在使用 Git 进行管理的时候。

View File

@ -0,0 +1,124 @@
### ENTRYPOINT 入口点
`ENTRYPOINT` 的格式和 `RUN` 指令格式一样,分为 `exec` 格式和 `shell` 格式。
`ENTRYPOINT` 的目的和 `CMD` 一样,都是在指定容器启动程序及参数。`ENTRYPOINT` 在运行时也可以替代,不过比 `CMD` 要略显繁琐,需要通过 `docker run` 的参数 `--entrypoint` 来指定。
当指定了 `ENTRYPOINT` 后,`CMD` 的含义就发生了改变,不再是直接的运行其命令,而是将 `CMD` 的内容作为参数传给 `ENTRYPOINT` 指令,换句话说实际执行时,将变为:
```bash
<ENTRYPOINT> "<CMD>"
```
那么有了 `CMD` 后,为什么还要有 `ENTRYPOINT` 呢?这种 `<ENTRYPOINT> "<CMD>"` 有什么好处么?让我们来看几个场景。
#### 场景一:让镜像变成像命令一样使用
假设我们需要一个得知自己当前公网 IP 的镜像,那么可以先用 `CMD` 来实现:
```Dockerfile
FROM ubuntu:16.04
RUN apt-get update \
&& apt-get install -y curl \
&& rm -rf /var/lib/apt/lists/*
CMD [ "curl", "-s", "http://ip.cn" ]
```
假如我们使用 `docker build -t myip .` 来构建镜像的话,如果我们需要查询当前公网 IP只需要执行
```bash
$ docker run myip
当前 IP61.148.226.66 来自:北京市 联通
```
嗯,这么看起来好像可以直接把镜像当做命令使用了,不过命令总有参数,如果我们希望加参数呢?比如从上面的 `CMD` 中可以看到实质的命令是 `curl`,那么如果我们希望显示 HTTP 头信息,就需要加上 `-i` 参数。那么我们可以直接加 `-i` 参数给 `docker run myip` 么?
```bash
$ docker run myip -i
docker: Error response from daemon: invalid header field value "oci runtime error: container_linux.go:247: starting container process caused \"exec: \\\"-i\\\": executable file not found in $PATH\"\n".
```
我们可以看到可执行文件找不到的报错,`executable file not found`。之前我们说过,跟在镜像名后面的是 `command`,运行时会替换 `CMD` 的默认值。因此这里的 `-i` 替换了远了的 `CMD`,而不是添加在原来的 `curl -s http://ip.cn` 后面。而 `-i` 根本不是命令,所以自然找不到。
那么如果我们希望加入 `-i` 这参数,我们就必须重新完整的输入这个命令:
```bash
$ docker run myip curl -s http://ip.cn -i
```
这显然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案,而使用 `ENTRYPOINT` 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我们重新用 `ENTRYPOINT` 来实现这个镜像:
```Dockerfile
FROM ubuntu:16.04
RUN apt-get update \
&& apt-get install -y curl \
&& rm -rf /var/lib/apt/lists/*
ENTRYPOINT [ "curl", "-s", "http://ip.cn" ]
```
这次我们再来尝试直接使用 `docker run myip -i`
```bash
$ docker run myip
当前 IP61.148.226.66 来自:北京市 联通
$ docker run myip -i
HTTP/1.1 200 OK
Server: nginx/1.8.0
Date: Tue, 22 Nov 2016 05:12:40 GMT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UTF-8
Vary: Accept-Encoding
X-Powered-By: PHP/5.6.24-1~dotdeb+7.1
X-Cache: MISS from cache-2
X-Cache-Lookup: MISS from cache-2:80
X-Cache: MISS from proxy-2_6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Via: 1.1 cache-2:80, 1.1 proxy-2_6:8006
Connection: keep-alive
当前 IP61.148.226.66 来自:北京市 联通
```
可以看到,这次成功了。这是因为当存在 `ENTRYPOINT` 后,`CMD` 的内容将会作为参数传给 `ENTRYPOINT`,而这里 `-i` 就是新的 `CMD`,因此会作为参数传给 `curl`,从而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
#### 场景二:应用运行前的准备工作
启动容器就是启动主进程,但有些时候,启动主进程前,需要一些准备工作。
比如 `mysql` 类的数据库,可能需要一些数据库配置、初始化的工作,这些工作要在最终的 mysql 服务器运行之前解决。
此外,可能希望避免使用 `root` 用户去启动服务,从而提高安全性,而在启动服务前还需要以 `root` 身份执行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最后切换到服务用户身份启动服务。或者除了服务外,其它命令依旧可以使用 `root` 身份执行,方便调试等。
这些准备工作是和容器 `CMD` 无关的,无论 `CMD` 为什么,都需要事先进行一个预处理的工作。这种情况下,可以写一个脚本,然后放入 `ENTRYPOINT` 中去执行,而这个脚本会将接到的参数(也就是 `<CMD>`)作为命令,在脚本最后执行。比如官方镜像 `redis` 中就是这么做的:
```Dockerfile
FROM alpine:3.4
...
RUN addgroup -S redis && adduser -S -G redis redis
...
ENTRYPOINT ["docker-entrypoint.sh"]
EXPOSE 6379
CMD [ "redis-server" ]
```
可以看到其中为了 redis 服务创建了 redis 用户,并在最后指定了 `ENTRYPOINT``docker-entrypoint.sh` 脚本。
```bash
#!/bin/sh
...
# allow the container to be started with `--user`
if [ "$1" = 'redis-server' -a "$(id -u)" = '0' ]; then
chown -R redis .
exec su-exec redis "$0" "$@"
fi
exec "$@"
```
该脚本的内容就是根据 `CMD` 的内容来判断,如果是 `redis-server` 的话,则切换到 `redis` 用户身份启动服务器,否则依旧使用 `root` 身份执行。比如:
```bash
$ docker run -it redis id
uid=0(root) gid=0(root) groups=0(root)
```

35
image/dockerfile/env.md Normal file
View File

@ -0,0 +1,35 @@
### ENV 设置环境变量
格式有两种:
* `ENV <key> <value>`
* `ENV <key1>=<value1> <key2>=<value2>...`
这个指令很简单,就是设置环境变量而已,无论是后面的其它指令,如 `RUN`,还是运行时的应用,都可以直接使用使用这里定义的环境变量。
```Dockerfie
ENV VERSION=1.0 DEBUG=on \
NAME="Happy Feet"
```
这个例子中演示了如何换行,以及对含有空格的值用双引号括起来的办法,这和 Shell 下的行为是一致的。
定义了环境变量,那么在后续的指令中,就可以使用这个环境变量。比如在官方 `node` 镜像 `Dockerfile` 中,就有类似这样的代码:
```Dockerfile
ENV NODE_VERSION 7.2.0
RUN curl -SLO "https://nodejs.org/dist/v$NODE_VERSION/node-v$NODE_VERSION-linux-x64.tar.xz" \
&& curl -SLO "https://nodejs.org/dist/v$NODE_VERSION/SHASUMS256.txt.asc" \
&& gpg --batch --decrypt --output SHASUMS256.txt SHASUMS256.txt.asc \
&& grep " node-v$NODE_VERSION-linux-x64.tar.xz\$" SHASUMS256.txt | sha256sum -c - \
&& tar -xJf "node-v$NODE_VERSION-linux-x64.tar.xz" -C /usr/local --strip-components=1 \
&& rm "node-v$NODE_VERSION-linux-x64.tar.xz" SHASUMS256.txt.asc SHASUMS256.txt \
&& ln -s /usr/local/bin/node /usr/local/bin/nodejs
```
在这里先定义了环境变量 `NODE_VERSION`,其后的 `RUN` 这层里,多次使用 `$NODE_VERSION` 来进行操作定制。可以看到,将来升级镜像构建版本的时候,只需要更新 `7.2.0` 即可,`Dockerfile` 构建维护变得更轻松了。
下列指令可以支持环境变量展开:`ADD`、`COPY`、`ENV`、`EXPOSE`、`LABEL`、`USER`、`WORKDIR`、`VOLUME`、`STOPSIGNAL`、`ONBUILD`。
可以从这个指令列表里感觉到,环境变量可以使用的地方很多,很强大。通过环境变量,我们可以让一份 `Dockerfile` 制作更多的镜像,只需使用不同的环境变量即可。

View File

@ -0,0 +1,9 @@
### EXPOSE 声明端口
格式为 `EXPOSE <端口1> [<端口2>...]`
`EXPOSE` 指令是声明运行时容器提供服务端口,这只是一个声明,在运行时并不会因为这个声明应用就会开启这个端口的服务。在 Dockerfile 中写入这样的声明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帮助镜像使用者理解这个镜像服务的守护端口,以方便配置映射;另一个用处则是在运行时使用随机端口映射时,也就是 `docker run -P` 时,会自动随机映射 `EXPOSE` 的端口。
此外,在早期 Docker 版本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用处。以前所有容器都运行于默认桥接网络中,因此所有容器互相之间都可以直接访问,这样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于是有了一个 Docker 引擎参数 `--icc=false`,当指定该参数后,容器间将默认无法互访,除非互相间使用了 `--links` 参数的容器才可以互通,并且只有镜像中 `EXPOSE` 所声明的端口才可以被访问。这个 `--icc=false` 的用法,在引入了 `docker network` 后已经基本不用了,通过自定义网络可以很轻松的实现容器间的互联与隔离。
要将 `EXPOSE` 和在运行时使用 `-p <宿主端口>:<容器端口>` 区分开来。`-p`,是映射宿主端口和容器端口,换句话说,就是将容器的对应端口服务公开给外界访问,而 `EXPOSE` 仅仅是声明容器打算使用什么端口而已,并不会自动在宿主进行端口映射。

View File

@ -0,0 +1,83 @@
### HEALTHCHECK 健康检查
格式:
* `HEALTHCHECK [选项] CMD <命令>`:设置检查容器健康状况的命令
* `HEALTHCHECK NONE`:如果基础镜像有健康检查指令,使用这行可以屏蔽掉其健康检查指令
`HEALTHCHECK` 指令是告诉 Docker 应该如何进行判断容器的状态是否正常,这是 Docker 1.12 引入的新指令。
在没有 `HEALTHCHECK` 指令前Docker 引擎只可以通过容器内主进程是否退出来判断容器是否状态异常。很多情况下这没问题,但是如果程序进入死锁状态,或者死循环状态,应用进程并不退出,但是该容器已经无法提供服务了。在 1.12 以前Docker 不会检测到容器的这种状态,从而不会重新调度,导致可能会有部分容器已经无法提供服务了却还在接受用户请求。
而自 1.12 之后Docker 提供了 `HEALTHCHECK` 指令,通过该指令指定一行命令,用这行命令来判断容器主进程的服务状态是否还正常,从而比较真实的反应容器实际状态。
当在一个镜像指定了 `HEALTHCHECK` 指令后,用其启动容器,初始状态会为 `starting`,在 `HEALTHCHECK` 指令检查成功后变为 `healthy`,如果连续一定次数失败,则会变为 `unhealthy`
`HEALTHCHECK` 支持下列选项:
* `--interval=<时长>`:两次健康检查的间隔,默认为 30 秒;
* `--timeout=<时长>`:健康检查命令运行超时时间,如果超过这个时间,本次健康检查就被视为失败,默认 30 秒;
* `--retries=<次数>`:当连续失败指定次数后,则将容器状态视为 `unhealthy`,默认 3 次。
`CMD`, `ENTRYPOINT` 一样,`HEALTHCHECK` 只可以出现一次,如果写了多个,只有最后一个生效。
`HEALTHCHECK [选项] CMD` 后面的命令,格式和 `ENTRYPOINT` 一样,分为 `shell` 格式,和 `exec` 格式。命令的返回值决定了该次健康检查的成功与否:`0`:成功;`1`:失败;`2`:保留,不要使用这个值。
假设我们有个镜像是个最简单的 Web 服务,我们希望增加健康检查来判断其 Web 服务是否在正常工作,我们可以用 `curl` 来帮助判断,其 `Dockerfile``HEALTHCHECK` 可以这么写:
```Dockerfile
FROM nginx
RUN apt-get update && apt-get install -y curl && rm -rf /var/lib/apt/lists/*
HEALTHCHECK --interval=5s --timeout=3s \
CMD curl -fs http://localhost/ || exit 1
```
这里我们设置了每 5 秒检查一次(这里为了试验所以间隔非常短,实际应该相对较长),如果健康检查命令超过 3 秒没响应就视为失败,并且使用 `curl -fs http://localhost/ || exit 1` 作为健康检查命令。
使用 `docker build` 来构建这个镜像:
```bash
$ docker build -t myweb:v1 .
```
构建好了后,我们启动一个容器:
```bash
$ docker run -d --name web -p 80:80 myweb:v1
```
当运行该镜像后,可以通过 `docker ps` 看到最初的状态为 `(health: starting)`
```bash
$ docker ps
CONTAINER ID IMAGE COMMAND CREATED STATUS PORTS NAMES
03e28eb00bd0 myweb:v1 "nginx -g 'daemon off" 3 seconds ago Up 2 seconds (health: starting) 80/tcp, 443/tcp web
```
在等待几秒钟后,再次 `docker ps`,就会看到健康状态变化为了 `(healthy)`
```bash
$ docker ps
CONTAINER ID IMAGE COMMAND CREATED STATUS PORTS NAMES
03e28eb00bd0 myweb:v1 "nginx -g 'daemon off" 18 seconds ago Up 16 seconds (healthy) 80/tcp, 443/tcp web
```
如果健康检查连续失败超过了重试次数,状态就会变为 `(unhealthy)`
为了帮助排障,健康检查命令的输出(包括 `stdout` 以及 `stderr`)都会被存储于健康状态里,可以用 `docker inspect` 来查看。
```bash
$ docker inspect --format '{{json .State.Health}}' web | python -m json.tool
{
"FailingStreak": 0,
"Log": [
{
"End": "2016-11-25T14:35:37.940957051Z",
"ExitCode": 0,
"Output": "<!DOCTYPE html>\n<html>\n<head>\n<title>Welcome to nginx!</title>\n<style>\n body {\n width: 35em;\n margin: 0 auto;\n font-family: Tahoma, Verdana, Arial, sans-serif;\n }\n</style>\n</head>\n<body>\n<h1>Welcome to nginx!</h1>\n<p>If you see this page, the nginx web server is successfully installed and\nworking. Further configuration is required.</p>\n\n<p>For online documentation and support please refer to\n<a href=\"http://nginx.org/\">nginx.org</a>.<br/>\nCommercial support is available at\n<a href=\"http://nginx.com/\">nginx.com</a>.</p>\n\n<p><em>Thank you for using nginx.</em></p>\n</body>\n</html>\n",
"Start": "2016-11-25T14:35:37.780192565Z"
}
],
"Status": "healthy"
}
```

View File

@ -0,0 +1,65 @@
### ONBUILD 为他人做嫁衣裳
格式:`ONBUILD <其它指令>`。
`ONBUILD` 是一个特殊的指令,它后面跟的是其它指令,比如 `RUN`, `COPY` 等,而这些指令,在当前镜像构建时并不会被执行。只有当以当前镜像为基础镜像,去构建下一级镜像的时候才会被执行。
`Dockerfile` 中的其它指令都是为了定制当前镜像而准备的,唯有 `ONBUILD` 是为了帮助别人定制自己而准备的。
假设我们要制作 Node.js 所写的应用的镜像。我们都知道 Node.js 使用 `npm` 进行包管理,所有依赖、配置、启动信息等会放到 `package.json` 文件里。在拿到程序代码后,需要先进行 `npm install` 才可以获得所有需要的依赖。然后就可以通过 `npm start` 来启动应用。因此,一般来说会这样写 `Dockerfile`
```Dockerfile
FROM node:slim
RUN "mkdir /app"
WORKDIR /app
COPY ./package.json /app
RUN [ "npm", "install" ]
COPY . /app/
CMD [ "npm", "start" ]
```
把这个 `Dockerfile` 放到 Node.js 项目的根目录,构建好镜像后,就可以直接拿来启动容器运行。但是如果我们还有第二个 Node.js 项目也差不多呢?好吧,那就再把这个 `Dockerfile` 复制到第二个项目里。那如果有第三个项目呢?再复制么?文件的副本越多,版本控制就越困难,让我们继续看这样的场景维护的问题。
如果第一个 Node.js 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发现这个 `Dockerfile` 里存在问题,比如敲错字了、或者需要安装额外的包,然后开发人员修复了这个 `Dockerfile`,再次构建,问题解决。第一个项目没问题了,但是第二个项目呢?虽然最初 `Dockerfile` 是复制、粘贴自第一个项目的,但是并不会因为第一个项目修复了他们的 `Dockerfile`,而第二个项目的 `Dockerfile` 就会被自动修复。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做一个基础镜像,然后各个项目使用这个基础镜像呢?这样基础镜像更新,各个项目不用同步 `Dockerfile` 的变化,重新构建后就继承了基础镜像的更新?好吧,可以,让我们看看这样的结果。那么上面的这个 `Dockerfile` 就会变为:
```Dockerfile
FROM node:slim
RUN "mkdir /app"
WORKDIR /app
CMD [ "npm", "start" ]
```
这里我们把项目相关的构建指令拿出来,放到子项目里去。假设这个基础镜像的名字为 `my-node` 的话,各个项目内的自己的 `Dockerfile` 就变为:
```Dockerfile
FROM my-node
COPY ./package.json /app
RUN [ "npm", "install" ]
COPY . /app/
```
基础镜像变化后,各个项目都用这个 `Dockerfile` 重新构建镜像,会继承基础镜像的更新。
那么,问题解决了么?没有。准确说,只解决了一半。如果这个 `Dockerfile` 里面有些东西需要调整呢?比如 `npm install` 都需要加一些参数,那怎么办?这一行 `RUN` 是不可能放入基础镜像的,因为涉及到了当前项目的 `./package.json`,难道又要一个个修改么?所以说,这样制作基础镜像,只解决了原来的 `Dockerfile` 的前4条指令的变化问题而后面三条指令的变化则完全没办法处理。
`ONBUILD` 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用 `ONBUILD` 重新写一下基础镜像的 `Dockerfile`:
```Dockerfile
FROM node:slim
RUN "mkdir /app"
WORKDIR /app
ONBUILD COPY ./package.json /app
ONBUILD RUN [ "npm", "install" ]
ONBUILD COPY . /app/
CMD [ "npm", "start" ]
```
这次我们回到原始的 `Dockerfile`,但是这次将项目相关的指令加上 `ONBUILD`,这样在构建基础镜像的时候,这三行并不会被执行。然后各个项目的 `Dockerfile` 就变成了简单地:
```Dockerfile
FROM my-node
```
是的,只有这么一行。当在各个项目目录中,用这个只有一行的 `Dockerfile` 构建镜像时,之前基础镜像的那三行 `ONBUILD` 就会开始执行,成功的将当前项目的代码复制进镜像、并且针对本项目执行 `npm install`,生成应用镜像。

View File

@ -0,0 +1,4 @@
### 参考文档
* Dockerfie 官方文档:<https://docs.docker.com/engine/reference/builder/>
* Dockerfile 最佳实践文档:<https://docs.docker.com/engine/userguide/eng-image/dockerfile_best-practices/>

26
image/dockerfile/user.md Normal file
View File

@ -0,0 +1,26 @@
### USER 指定当前用户
格式:`USER <用户名>`
`USER` 指令和 `WORKDIR` 相似,都是改变环境状态并影响以后的层。`WORKDIR` 是改变工作目录,`USER` 则是改变之后层的执行 `RUN`, `CMD` 以及 `ENTRYPOINT` 这类命令的身份。
当然,和 `WORKDIR` 一样,`USER` 只是帮助你切换到指定用户而已,这个用户必须是事先建立好的,否则无法切换。
```Dockerfile
RUN groupadd -r redis && useradd -r -g redis redis
USER redis
RUN [ "redis-server" ]
```
如果以 `root` 执行的脚本,在执行期间希望改变身份,比如希望以某个已经建立好的用户来运行某个服务进程,不要使用 `su` 或者 `sudo`,这些都需要比较麻烦的配置,而且在 TTY 缺失的环境下经常出错。建议使用 `gosu`,可以从其项目网站看到进一步的信息:<https://github.com/tianon/gosu>
```Dockerfile
# 建立 redis 用户,并使用 gosu 换另一个用户执行命令
RUN groupadd -r redis && useradd -r -g redis redis
# 下载 gosu
RUN wget -O /usr/local/bin/gosu "https://github.com/tianon/gosu/releases/download/1.7/gosu-amd64" \
&& chmod +x /usr/local/bin/gosu \
&& gosu nobody true
# 设置 CMD并以另外的用户执行
CMD [ "exec", "gosu", "redis", "redis-server" ]
```

View File

@ -0,0 +1,20 @@
### VOLUME 定义匿名卷
格式为:
* `VOLUME ["<路径1>", "<路径2>"...]`
* `VOLUME <路径>`
之前我们说过,容器运行时应该尽量保持容器存储层不发生写操作,对于数据库类需要保存动态数据的应用,其数据库文件应该保存于卷(volume)中,后面的章节我们会进一步介绍 Docker 卷的概念。为了防止运行时用户忘记将动态文件所保存目录挂载为卷,在 `Dockerfile` 中,我们可以事先指定某些目录挂载为匿名卷,这样在运行时如果用户不指定挂载,其应用也可以正常运行,不会向容器存储层写入大量数据。
```Dockerfile
VOLUME /data
```
这里的 `/data` 目录就会在运行时自动挂载为匿名卷,任何向 `/data` 中写入的信息都不会记录进容器存储层,从而保证了容器存储层的无状态化。当然,运行时可以覆盖这个挂载设置。比如:
```bash
docker run -d -v mydata:/data xxxx
```
在这行命令中,就使用了 `mydata` 这个命名卷挂载到了 `/data` 这个位置,替代了 `Dockerfile` 中定义的匿名卷的挂载配置。

View File

@ -0,0 +1,18 @@
### WORKDIR 指定工作目录
格式为 `WORKDIR <工作目录路径>`
使用 `WORKDIR` 指令可以来指定工作目录(或者称为当前目录),以后各层的当前目录就被改为指定的目录,该目录需要已经存在,`WORKDIR` 并不会帮你建立目录。
之前提到一些初学者常犯的错误是把 `Dockerfile` 等同于 Shell 脚本来书写,这种错误的理解还可能会导致出现下面这样的错误:
```Dockerfile
RUN cd /app
RUN echo "hello" > world.txt
```
如果将这个 Dockerfile 进行构建镜像运行后,会发现找不到 `/app/world.txt` 文件,或者其内容不是 `hello`。原因其实很简单,在 Shell 中,连续两行是同一个进程执行环境,因此前一个命令修改的内存状态,会直接影响后一个命令;而在 Dockerfile 中,这两行 `RUN` 命令的执行环境根本不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容器。这就是对 Dokerfile 构建分层存储的概念不了解所导致的错误。
之前说过每一个 `RUN` 都是启动一个容器、执行命令、然后提交存储层文件变更。第一层 `RUN cd /app` 的执行仅仅是当前进程的工作目录变更,一个内存上的变化而已,其结果不会造成任何文件变更。而到第二层的时候,启动的是一个全新的容器,跟第一层的容器更完全没关系,自然不可能继承前一层构建过程中的内存变化。
因此如果需要改变以后各层的工作目录的位置,那么应该使用 `WORKDIR` 指令。

72
image/other.md Normal file
View File

@ -0,0 +1,72 @@
## 其它生成镜像的方法
除了标准的使用 `Dockerfile` 生成镜像的方法外,由于各种特殊需求和历史原因,还提供了一些其它方法用以生成镜像。
### 从 rootfs 压缩包导入
格式:`docker import [选项] <文件>|<URL>|- [<仓库名>[:<标签>]]`
压缩包可以是本地文件、远程 Web 文件,甚至是从标准输入中得到。压缩包将会在镜像 `/` 目录展开,并直接作为镜像第一层提交。
比如我们想要创建一个 [OpenVZ](https://openvz.org/Main_Page) 的 Ubuntu 14.04 [模板](https://openvz.org/Download/template/precreated)的镜像:
```bash
$ docker import \
http://download.openvz.org/template/precreated/ubuntu-14.04-x86_64-minimal.tar.gz \
openvz/ubuntu:14.04
Downloading from http://download.openvz.org/template/precreated/ubuntu-14.04-x86_64-minimal.tar.gz
sha256:f477a6e18e989839d25223f301ef738b69621c4877600ae6467c4e5289822a79B/78.42 MB
```
这条命令自动下载了 `ubuntu-14.04-x86_64-minimal.tar.gz` 文件,并且作为根文件系统展开导入,并保存为镜像 `openvz/ubuntu:14.04`
导入成功后,我们可以用 `docker ps` 看到这个导入的镜像:
```bash
$ docker images openvz/ubuntu
REPOSITORY TAG IMAGE ID CREATED SIZE
openvz/ubuntu 14.04 f477a6e18e98 55 seconds ago 214.9 MB
```
如果我们查看其历史的话,会看到描述中有导入的文件链接:
```bash
$ docker history openvz/ubuntu:14.04
IMAGE CREATED CREATED BY SIZE COMMENT
f477a6e18e98 About a minute ago 214.9 MB Imported from http://download.openvz.org/template/precreated/ubuntu-14.04-x86_64-minimal.tar.gz
```
### `docker save``docker load`
Docker 还提供了 `docker load``docker save` 命令,用以将镜像保存为一个 `tar` 文件,然后传输到另一个位置上,在加载进来。这是在没有 Docker Registry 时的做法,现在已经不推荐,镜像迁移应该直接使用 Docker Registry无论是直接使用 Docker Hub 还是使用内网私有 Registry 都可以。
#### 保存镜像
使用 `docker save` 命令可以将镜像保存为归档文件。
比如我们希望保存这个 `alpine` 镜像。
```bash
$ docker images alpine
REPOSITORY TAG IMAGE ID CREATED SIZE
alpine latest baa5d63471ea 5 weeks ago 4.803 MB
```
保存镜像的命令为:
```bash
$ docker save alpine | gzip > alpine-latest.tar.gz
```
然后我们将 `alpine-latest.tar.gz` 文件复制到了到了另一个机器上,可以用下面这个命令加载镜像:
```bash
$ docker load -i alpine-latest.tar.gz
Loaded image: alpine:latest
```
如果我们结合这两个命令以及 `ssh` 甚至 `pv` 的话,利用 Linux 强大的管道,我们可以写一个命令完成从一个机器将镜像迁移到另一个机器,并且带进度条的功能:
```bash
docker save <镜像名> | bzip2 | pv | ssh <用户名>@<主机名> 'cat | docker load'
```

View File

@ -1,22 +0,0 @@
## 保存和加载镜像
### 保存镜像
如果要保存镜像到本地文件,可以使用 `docker save` 命令。
```
$ sudo docker images
REPOSITORY TAG IMAGE ID CREATED VIRTUAL SIZE
ubuntu 14.04 c4ff7513909d 5 weeks ago 225.4 MB
...
$sudo docker save -o ubuntu_14.04.tar ubuntu:14.04
```
### 加载镜像
可以使用 `docker load` 从导出的本地文件中再加载到本地镜像库,例如
```
$ sudo docker load --input ubuntu_14.04.tar
```
```
$ sudo docker load < ubuntu_14.04.tar
```
这将加载镜像以及其相关的元数据信息(包括标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