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 of
https://github.com/yeasy/docker_practice.git
synced 2025-08-05 15:12:31 +00:00
Fix format and update outdate content
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 -2,7 +2,7 @@
|
||||
|
||||
从刚才的 `docker commit` 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镜像的定制实际上就是定制每一层所添加的配置、文件。如果我们可以把每一层修改、安装、构建、操作的命令都写入一个脚本,用这个脚本来构建、定制镜像,那么之前提及的无法重复的问题、镜像构建透明性的问题、体积的问题就都会解决。这个脚本就是 Dockerfile。
|
||||
|
||||
Dockerfile 是一个文本文件,其内包含了一条条的**指令(Instruction)**,每一条指令构建一层,因此每一条指令的内容,就是描述该层应当如何构建。
|
||||
Dockerfile 是一个文本文件,其内包含了一条条的 **指令(Instruction)**,每一条指令构建一层,因此每一条指令的内容,就是描述该层应当如何构建。
|
||||
|
||||
还以之前定制 `nginx` 镜像为例,这次我们使用 Dockerfile 来定制。
|
||||
|
||||
@@ -25,7 +25,7 @@ RUN echo '<h1>Hello, Docker!</h1>' > /usr/share/nginx/html/index.html
|
||||
|
||||
### FROM 指定基础镜像
|
||||
|
||||
所谓定制镜像,那一定是以一个镜像为基础,在其上进行定制。就像我们之前运行了一个 `nginx` 镜像的容器,再进行修改一样,基础镜像是必须指定的。而 `FROM` 就是指定**基础镜像**,因此一个 `Dockerfile` 中 `FROM` 是必备的指令,并且必须是第一条指令。
|
||||
所谓定制镜像,那一定是以一个镜像为基础,在其上进行定制。就像我们之前运行了一个 `nginx` 镜像的容器,再进行修改一样,基础镜像是必须指定的。而 `FROM` 就是指定 **基础镜像**,因此一个 `Dockerfile` 中 `FROM` 是必备的指令,并且必须是第一条指令。
|
||||
|
||||
在 [Docker Hub](https://hub.docker.com/search?q=&type=image&image_filter=official) 上有非常多的高质量的官方镜像,有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的服务类的镜像,如 [`nginx`](https://hub.docker.com/_/nginx/)、[`redis`](https://hub.docker.com/_/redis/)、[`mongo`](https://hub.docker.com/_/mongo/)、[`mysql`](https://hub.docker.com/_/mysql/)、[`httpd`](https://hub.docker.com/_/httpd/)、[`php`](https://hub.docker.com/_/php/)、[`tomcat`](https://hub.docker.com/_/tomcat/) 等;也有一些方便开发、构建、运行各种语言应用的镜像,如 [`node`](https://hub.docker.com/_/node)、[`openjdk`](https://hub.docker.com/_/openjdk/)、[`python`](https://hub.docker.com/_/python/)、[`ruby`](https://hub.docker.com/_/ruby/)、[`golang`](https://hub.docker.com/_/golang/) 等。可以在其中寻找一个最符合我们最终目标的镜像为基础镜像进行定制。
|
||||
|
||||
@@ -132,7 +132,7 @@ docker build [选项] <上下文路径/URL/->
|
||||
|
||||
### 镜像构建上下文(Context)
|
||||
|
||||
如果注意,会看到 `docker build` 命令最后有一个 `.`。`.` 表示当前目录,而 `Dockerfile` 就在当前目录,因此不少初学者以为这个路径是在指定 `Dockerfile` 所在路径,这么理解其实是不准确的。如果对应上面的命令格式,你可能会发现,这是在指定**上下文路径**。那么什么是上下文呢?
|
||||
如果注意,会看到 `docker build` 命令最后有一个 `.`。`.` 表示当前目录,而 `Dockerfile` 就在当前目录,因此不少初学者以为这个路径是在指定 `Dockerfile` 所在路径,这么理解其实是不准确的。如果对应上面的命令格式,你可能会发现,这是在指定 **上下文路径**。那么什么是上下文呢?
|
||||
|
||||
首先我们要理解 `docker build` 的工作原理。Docker 在运行时分为 Docker 引擎(也就是服务端守护进程)和客户端工具。Docker 的引擎提供了一组 REST API,被称为 [Docker Remote API](https://docs.docker.com/develop/sdk/),而如 `docker` 命令这样的客户端工具,则是通过这组 API 与 Docker 引擎交互,从而完成各种功能。因此,虽然表面上我们好像是在本机执行各种 `docker` 功能,但实际上,一切都是使用的远程调用形式在服务端(Docker 引擎)完成。也因为这种 C/S 设计,让我们操作远程服务器的 Docker 引擎变得轻而易举。
|
||||
|
||||
|
13
image/buildkit/README.md
Normal file
13
image/buildkit/README.md
Normal file
@@ -0,0 +1,13 @@
|
||||
## BuildKit
|
||||
|
||||
BuildKit 是下一代的镜像构建组件,在 https://github.com/moby/buildkit 开源。
|
||||
|
||||
下面介绍如何在 Docker CE 18.09+ 版本中使用 BuildKit 构建 Docker 镜像。
|
||||
|
||||
```bash
|
||||
$ export DOCKER_BUILDKIT=1
|
||||
|
||||
# Windows
|
||||
|
||||
$ set $env:DOCKER_BUILDKIT=1
|
||||
```
|
@@ -126,6 +126,6 @@ docker run --name web2 -d -p 81:80 nginx:v2
|
||||
|
||||
首先,如果仔细观察之前的 `docker diff webserver` 的结果,你会发现除了真正想要修改的 `/usr/share/nginx/html/index.html` 文件外,由于命令的执行,还有很多文件被改动或添加了。这还仅仅是最简单的操作,如果是安装软件包、编译构建,那会有大量的无关内容被添加进来,如果不小心清理,将会导致镜像极为臃肿。
|
||||
|
||||
此外,使用 `docker commit` 意味着所有对镜像的操作都是黑箱操作,生成的镜像也被称为**黑箱镜像**,换句话说,就是除了制作镜像的人知道执行过什么命令、怎么生成的镜像,别人根本无从得知。而且,即使是这个制作镜像的人,过一段时间后也无法记清具体在操作的。虽然 `docker diff` 或许可以告诉得到一些线索,但是远远不到可以确保生成一致镜像的地步。这种黑箱镜像的维护工作是非常痛苦的。
|
||||
此外,使用 `docker commit` 意味着所有对镜像的操作都是黑箱操作,生成的镜像也被称为 **黑箱镜像**,换句话说,就是除了制作镜像的人知道执行过什么命令、怎么生成的镜像,别人根本无从得知。而且,即使是这个制作镜像的人,过一段时间后也无法记清具体在操作的。虽然 `docker diff` 或许可以告诉得到一些线索,但是远远不到可以确保生成一致镜像的地步。这种黑箱镜像的维护工作是非常痛苦的。
|
||||
|
||||
而且,回顾之前提及的镜像所使用的分层存储的概念,除当前层外,之前的每一层都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换句话说,任何修改的结果仅仅是在当前层进行标记、添加、修改,而不会改动上一层。如果使用 `docker commit` 制作镜像,以及后期修改的话,每一次修改都会让镜像更加臃肿一次,所删除的上一层的东西并不会丢失,会一直如影随形的跟着这个镜像,即使根本无法访问到。这会让镜像更加臃肿。
|
||||
|
@@ -28,7 +28,7 @@ CMD [ "sh", "-c", "echo $HOME" ]
|
||||
|
||||
提到 `CMD` 就不得不提容器中应用在前台执行和后台执行的问题。这是初学者常出现的一个混淆。
|
||||
|
||||
Docker 不是虚拟机,容器中的应用都应该以前台执行,而不是像虚拟机、物理机里面那样,用 upstart/systemd 去启动后台服务,容器内没有后台服务的概念。
|
||||
Docker 不是虚拟机,容器中的应用都应该以前台执行,而不是像虚拟机、物理机里面那样,用 `systemd` 去启动后台服务,容器内没有后台服务的概念。
|
||||
|
||||
一些初学者将 `CMD` 写为:
|
||||
|
||||
|
@@ -15,7 +15,7 @@ ubuntu latest f753707788c5 4 weeks ago
|
||||
|
||||
列表包含了 `仓库名`、`标签`、`镜像 ID`、`创建时间` 以及 `所占用的空间`。
|
||||
|
||||
其中仓库名、标签在之前的基础概念章节已经介绍过了。**镜像 ID** 则是镜像的唯一标识,一个镜像可以对应多个**标签**。因此,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 `ubuntu:18.04` 和 `ubuntu:latest` 拥有相同的 ID,因为它们对应的是同一个镜像。
|
||||
其中仓库名、标签在之前的基础概念章节已经介绍过了。**镜像 ID** 则是镜像的唯一标识,一个镜像可以对应多个 **标签**。因此,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 `ubuntu:18.04` 和 `ubuntu:latest` 拥有相同的 ID,因为它们对应的是同一个镜像。
|
||||
|
||||
### 镜像体积
|
||||
|
||||
|
@@ -64,7 +64,7 @@ UBUNTU_CODENAME=bionic
|
||||
* `-it`:这是两个参数,一个是 `-i`:交互式操作,一个是 `-t` 终端。我们这里打算进入 `bash` 执行一些命令并查看返回结果,因此我们需要交互式终端。
|
||||
* `--rm`:这个参数是说容器退出后随之将其删除。默认情况下,为了排障需求,退出的容器并不会立即删除,除非手动 `docker rm`。我们这里只是随便执行个命令,看看结果,不需要排障和保留结果,因此使用 `--rm` 可以避免浪费空间。
|
||||
* `ubuntu:18.04`:这是指用 `ubuntu:18.04` 镜像为基础来启动容器。
|
||||
* `bash`:放在镜像名后的是**命令**,这里我们希望有个交互式 Shell,因此用的是 `bash`。
|
||||
* `bash`:放在镜像名后的是 **命令**,这里我们希望有个交互式 Shell,因此用的是 `bash`。
|
||||
|
||||
进入容器后,我们可以在 Shell 下操作,执行任何所需的命令。这里,我们执行了 `cat /etc/os-release`,这是 Linux 常用的查看当前系统版本的命令,从返回的结果可以看到容器内是 `Ubuntu 18.04.1 LTS` 系统。
|
||||
|
||||
|
Reference in New Issue
Block a user